
中国对日本发布的一则赴日旅行建议,让日本人感到压力巨大。这背后的原因在于高市早苗的言论屡次触碰中国的底线。她在国会会议上将台湾海峡的潜在冲突与日本的“存亡危机事态”联系在一起,并暗示日本可能会依据集体自卫权进行军事干预。这种言论充满了历史的既视感,让人想起日本在1930年代发动侵略战争时所使用的借口。

这份旅行建议直接打击了日本旅游业。中国游客数量占所有外国游客总数的四分之一,且消费能力远高于平均水平。今年前九个月,中国游客数量已逼近750万人次,第三季度为日本贡献了超过5000亿日元的消费额。东京、大阪等商业区为了吸引中国游客,早已配备了中文导购和移动支付服务。然而,随着旅行建议的发布,大量团队游订单被取消,酒店经营者和旅游官员纷纷担忧未来的生计问题。

中国外交部连续多日召开记者会,用词严厉,指责日方言论违背了两国间的政治共识,是对中国内政的严重干涉。外交压力在11月13日达到高峰,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约见了日本驻华大使,进行了严厉的警告。第二天,中国驻日大使再次向日本外务省高官提出严正交涉,全面驳斥日方言论。最终,旅行建议作为一张“行动牌”被打出,象征着对话阶段结束,转入实质性反制阶段。

在日本,社会舆论迅速分裂。一部分民众和媒体批评高市早苗的言论过于鲁莽,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国家安全优先,但也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代价。政坛上也出现了不同声音,有政客从法律角度质疑高市言论的合理性,冲绳县前官员批评日本的安全政策依附于美国,缺乏自主性。这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使得高市早苗陷入困境。

在中国国内,官方建议激起了强烈的共鸣。网民们自发呼吁暂停赴日旅行,表达对官方立场的支持。这种官方与民间步调一致的局面显示了广泛的民意支持。在此之前,中国驻日使领馆已经多次发布安全提醒,因此这次旅行建议更像是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,而非简单的政治报复。这也展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,非军事化的“软制裁”手段可以变得多么复杂有力。国家之间的博弈已经延伸到了消费市场和社会舆论等多个维度,在这个时代,谨言慎行显得尤为重要。


配资排排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