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0年的夏天,风调雨顺,湖北省竹山县柳林乡的烟叶长势喜人。邻居纷纷道贺,但老烟农杨开国蹲在田埂上,捏着沉甸甸的烟叶,眉头紧锁。
“老王,别贺了。你算算,人工是一天一个价,烧煤的钱也一分没省下!忙活一年,也就挣个辛苦钱。”
那些年,他和乡亲们如同在“赌”年景。即便遇上好光景,利润也常被飞涨的成本吞噬。
转机,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而来。2023年春,在湖北省烟草专卖局(公司)推动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下,竹山县烟草专卖局(营销部)将新型职业烟农培训会送到了村里。
当技术员小刘讲到“无人机植保一天能完成几十亩,成本只有人工三分之一”时,台下的杨开国“噌”地站了起来,满脸不信。然而,在现场观摩时,他亲眼见证了科技的力量——无人机精准高效的作业能力,以及“智慧烘烤”系统让烘烤变得如此省心省力。
经过一番思索,杨开国决定勇敢地拥抱这次科技变革,成了村里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。
这场“科技赌局”带来的,是三重他未曾料想的惊喜。
一重惊喜:成本“断崖式”下降
往年,仅请人打药一项,一季下来人工费就要好几千元。现在用上无人机,成本加起来不到五分之一。变化最大的是烘烤环节。过去烧煤全凭经验,烤房火候难以精准控制,温度稍有差池,一炕烟叶的品质就会天差地别。
他至今还记得,那年夏天半夜两点,烤房温度异常,他急得满头大汗,只好硬着头皮给柳林烟站的技术员小刘打电话求助。电话那头,小刘先稳住了他的情绪:“杨师傅,别急,我马上到!”说完便骑着摩托车赶了过来,一直忙到天边泛白。即便如此,因为传统燃料和设备的固有局限,“以往受限于传统烘烤工艺,总有部分烟叶品质不尽如人意,影响了整体效益。”用上“智慧烘烤”后,系统自动调控温湿度,再也不用人力熬夜盯着烤房,更关键的是,烤出的烟叶颜色鲜亮、油分充足,彻底改变了以往部分烟叶品质不稳、卖不上价的困境。

杨开国烘烤后的烟叶。杨大洪摄
二重惊喜:效益“阶梯式”增长
今年,柳林乡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春旱。当其他乡亲们还在为卷叶的烟苗发愁时,杨开国这位“新农人”已经有了新思路。
“旱情一来,烟站的领导干部就第一时间带着技术团队下了田,帮助我们‘干墒覆膜’‘破井围兜’。” 他不仅按照要求高标准完成了这些传统抗旱作业,更灵活运用新装备——将植保无人机投入抗旱,瞅准时机为烟叶进行喷水补湿与降温。这套“土办法”与“新装备”的组合拳,让他的烟田在普遍的旱情中,成了长势最好、受损最轻的“标杆田”。
年底一盘账,结果让他心里有了底:在大幅减产的年份,他的亩产稳定在131.68公斤,上等烟比例达到了64.90%,超过了烟站的平均水平。刨去新投入,收入比往年“保本”时多出一大截。“有技术员在,有新技术在,心里就踏实!”他感慨道。

团棵期大田长势。何永勇摄
三重惊喜:身份“革命性”转变
最大的变化,发生在杨开国自己身上,他不再是那个整天灰头土脸、为一炕炕烟叶品质不稳而愁眉不展的老农。他变得爱学习、爱钻研,过去那个只记简单收支的旧本子,如今封皮已磨破,页脚也沾着泥土,里面却写满了土壤数据、栽培要点、烘烤曲线,人也变得精神、自信起来。他成了村里的“杨老师”,每天都有人来他的“智慧烟田”参观取经。“老杨,你这个数据是咋看的?”“你这无人机教教我呗!”
在大家敬佩的目光中,杨开国的干劲前所未有地高涨。在烟站的支持下,他主动联合多位乡亲,成立互助组,共享设备和技术。“看着大伙儿都能跟着多挣钱,我这心里,比我自己赚钱还舒坦!”这种被需要、被信任的成就感,以及作为榜样的责任感,让他找到了比赚钱更深层次的动力。

无人机喷洒农药。姚森崇摄
夕阳下,杨开国的身影在“智慧烟田”里显得格外坚定。这位曾经的“老把式”,已将新农具与新思维融入了种烟的日常。他的故事,是鄂西北深山的一个缩影,更是中国千千万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楫争先的“新农人”的生动写照。步履不停,革新不止,这正是新时代田野上最动人的希望。(姚森崇)
配资排排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