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低碳转型”成为时代关键词,人们的目光往往投向宏伟的新能源项目、尖端的绿色技术或是壮观的生态示范区。这些增量上的开拓固然令人振奋,但在迈向“碳中和”的征程中,如何高效盘活与优化现有存量资产同样是一条重要路径。
对于许多传统高碳排行业而言,存量系统的低碳化改造,其意义不亚于新建绿色低碳项目。与冬日生活息息相关的供热行业就是很好地例证。
我国北方地区庞大的集中供热网络,大多建于能源效率标准较低的年代,构成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存量部分。这些系统在为千家万户输送温暖的同时申银证券,也是显著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源。若只着眼于增量,或许应该倾向于全力发展全新的地热、生物质能等分布式清洁供热系统。然而,既有的燃煤、燃气热电厂以及纵横交错的城市热网体系,已经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,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供热的主力。简单地推倒重来,既不经济,也不现实。因此,对这片“存量”的深入挖潜与绿色升级,便成为低碳转型中最为务实和关键的一环。有地方供热单位统计,此前在北方地区推行“暖房子”工程,为老旧楼房加装保暖层,在没有进行任何其他改造的情况下,就令老旧房屋的能耗下降了20%,节能效果立竿见影。
“盘活存量”的核心,在于通过技术赋能与管理优化,系统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,往往能带来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效果。例如,对老旧燃煤锅炉进行超低排放改造,应用高效低氮燃烧技术;对热电机组实施灵活性改造,使其能更好消纳具有波动性的风光绿电;在热网侧推进智慧供热,通过加装物联网传感器和智能调控阀,实现热量的按需精准输送,避免“过度供热”的浪费。这些看似细微的改进,聚合起来却能产生巨大的节能降碳效益。有案例表明,一套年久失修的供热系统经过全面节能改造后,整体能效提升可达20%,甚至更高,这意味着在输出同样热量的情况下,将直接减少1/5的燃料消耗与碳排放。
除了技术层面的“硬升级”,管理和运营模式的“软革新”同样潜力巨大。供热领域企业从传统的“能源销售商”向“综合能源服务商”转型,就是“盘活存量”的升级形态。这意味着其收入不再单一依赖于“卖了多少热”,而是与“提供了多好的节能服务”挂钩。例如,企业可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,为大片老旧建筑进行节能改造(如加装保温层、更换节能窗户),然后从未来节省下来的热能费用中分享收益。这不仅能激活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的内生动力,更将供热系统的低碳转型与建筑本身的能效提升深度绑定,实现了存量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挖掘。
供热行业的例子,映照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理:低碳转型是一场覆盖全域、关乎长远的系统性工程,既需要放眼未来的大胆开拓,也离不开基于现实的精耕细作。那些已经存在的工业设施、交通网络、房屋建筑,是庞大的物质基底,蕴含着巨大的提质增效空间。盘活这些存量资产,避免“大拆大建”式的资源浪费,以更集约、更智慧的方式提升其绿色性能,本质上是一种更为经济、更富智慧的减碳路径。
低碳转型并非一场与过去的彻底割裂,而是一次基于现实的深刻进化。“盘活存量”与“做优增量”二者犹如车之两轮、鸟之双翼,不可或缺。当我们能以技术的匠心与管理的慧心,让既有系统焕发新的绿色生机,我们便是在用最小的社会成本,稳健地驶向一个更具韧性的低碳未来。这条道路或许不够炫目,但却更加坚实。
文 |李慧申银证券
聚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