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人民网-青海频道
顾斐菲
凌晨四点的西宁,夜色还未完全褪去,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大门早已敞开,凛冽的寒风中,车灯划破黑暗,装卸声、吆喝声、车轮滚动声交织在一起。
猪肉批发户王庆正踩着晨露卸货,冻得通红的手麻利地清点着货物,“这批肉早上就得配送到周边超市,多亏了金融机构的贷款,进货资金从不含糊。”他的话音刚落,隔壁蔬菜批发商马防震的货车也开了进来,满满一车新鲜蔬菜正等着入库,这是他为各大单位食堂准备的“早订单”。

马防震清点装货。人民网 顾斐菲摄
作为青海乃至西北地区的“菜篮子”核心枢纽,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(以下简称集散中心)藏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密码。3000余户商户在此扎根,2万多人靠着这里的生意养家糊口,年均200余万吨的农副产品从这里出发,运往青海各地及藏、新、甘、川等周边省份,其中仅蔬菜和水果的年交易量就分别达到70余万吨和30余万吨。但谁能想到,这个如今车水马龙的“民生大市场”,曾一度面临设施升级缺资金、商户周转遇难题的困境。

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了解商户情况。人民网 顾斐菲摄
转机始于金融机构的主动对接。得知集散中心在建设发展和商户经营中遇到的资金瓶颈后,相关金融机构迅速组建专项服务团队,深入市场逐户调研需求,制定综合融资方案,为后续金融支持打开了广阔空间。针对市场主体西宁农商投资建设开发管理有限公司,累计发放法人贷款4.6亿元,支撑着市场不断完善冷链仓储、交易大厅等配套设施,让农副产品流通更高效、更安全。而对于像王庆、马防震这样的个体商户,则量身定制了专属服务方案,从授信审批到放款流程全程优化,让金融“活水”精准滴灌到经营的“毛细血管”。

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宣讲政策。人民网 顾斐菲摄
“我从集散中心成立就扎根在这了,做猪肉批发生意十几年,今年手头紧,想着贷款90万用来资金周转,没想到金融机构五个工作日就批下来了。”王庆擦了擦额头的汗珠,语气里满是感激,“利率比较低,每次去银行还有专人讲解业务,前后合作好几次,从没掉过链子。”如今他的生意早已改成订单模式,本地屠宰场的货源稳定,金融机构的资金托底,每天凌晨的忙碌都充满了奔头。
同样把生意越做越大的还有联州商贸有限公司老板马防震。“从老市场搬过来十几年,见证了集散中心的变化,也多亏了金融机构的支持。”他一边指挥工人卸菜,一边说道:“现在主要给食堂、超市供货,订单一要就是几千斤,资金周转压力大。跟金融机构合作六七年,今年贷了90多万,不光周转开了,还能扩大规模。原来固定客户就十几家,现在有30多个,收入翻了番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

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宣讲政策。人民网 顾斐菲摄
在青海张云果业商贸有限公司的店铺前,老板张飞云正忙着核对订单,店里六个工人各司其职,两个闲置的车位还租了出去,一派红火景象。“集散中心一建立我就来了,刚开始就一个小铺子,收入刚够糊口。”他说自己第一次从金融机构贷了100万,如今经营稳定了,根据需求调整到70万,“金融服务是真的好,系统操作简单,随用随贷特别方便。每次碰到周行长,都主动问我有没有资金需求,就算利息一样,我也肯定选这里。”
张飞云口中的周行长,就是当地金融机构的负责人。他和同事们就像一张“活地图”,精准掌握着每家商户的“资金脉搏”:哪家水果批发商旺季需资金周转,哪家蔬菜商户回款周期长,他们都了然于胸。周杨常说:“集散中心就像一个大家庭,信任是靠一件件实事垒起来的。”目睹商户们辛勤忙碌的景象,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——用更贴心、更及时的金融服务,为他们扫除后顾之忧。
每日清晨,载满农产品的货车,也载着商户的希望与金融机构的支持,汇入城市的脉动。从市场宏图到商户经营,金融机构以金融“活水”滋养高原烟火,用担当与温度,稳稳托起百姓餐桌上的幸福,为青海发展注入蓬勃生机。
配资排排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